道道網訊 最近反傳銷電影《草木人間》在行業內的熱度很高,電影大致講述在杭州采茶謀生的苔花不幸誤入詐騙組織,即將大學畢業的兒子目蓮(吳磊飾)想要喚醒陷入傳銷泥潭被“洗腦”的母親,目蓮泣淚大喊出的“你遭人騙了媽”、“媽,你醒醒吧”更是深受“傳銷”其害的家庭的泣血之聲,強烈的情緒穿透平面直擊人心。
作為一部少有的反傳銷題材影片,《草木人間》瞬間引起巨大反響。“消費養老”、“誘騙殺熟”、“高壓洗腦”、“金字塔騙局”“拉人頭”“情感操控”“傳銷”,這些駭人聽聞的詞語被傳播得越來越廣。
與此同時,筆者還注意到,劇中極致還原大量傳銷場景:逐步引誘的傳銷組織套路、振臂高呼的“成功學”、“精神洗腦”,甚至苔花在深陷傳銷漩渦時還自我安慰:“這是直銷,不是傳銷。”
......
?

直銷與傳銷的本質差異:法律與商業模式上的不同
不可否認,《草木人間》這部影片揭開保健品騙局這一社會問題,但也將直銷行業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。
對于直銷與傳銷的區別,大多數普通人都會像苔花一樣分不清,認為直銷=傳銷。加上由于法律法規存在的滯后性,不少傳銷企業打著直銷幌子,標榜自己是合法的直銷企業,肆意斂財,一時間行業混亂不堪、無序發展;另外,部分黑心媒體基于公眾對二者之間法律區別不夠清晰,為了商業利益誤報信息,導致公眾接觸到偏頗的信息源,同時權健、華林酸堿平事件的爆發,導致“直銷就是傳銷,應該全都取締”“賣保健品的就是傳銷”這些極端輿論層出不窮,影響加深公眾的思考框架和認知,促使更多人在觀念上就先入為主的抵制直銷。
僅一字之差,兩者就是一回事嗎?不,道道輿情可以說,二者完全不同!
?
從產品銷售方式來講
直銷與傳銷雖然存在相似的模式手段,但本質上存在明顯區別。直銷企業是在合規管理制度的根本基礎上,以優質產品為導向。其定價經過國家審核,質量得到保證,注重消費者滿意度和權益保護,產品30日內未開封可憑借發票或售貨憑證辦理換貨和退貨;還致力于為消費者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,并與消費者建立長期合作關系。
而傳銷卻以高額入門費為唯一來源,無實際產品或產品劣質,無售后服務,以“走捷徑迅速致富”為根本目的,不看重產品的未來發展,只注重吸納資金,一旦交易完成,便忽視消費者權益。
?
從管理制度上來講
直企擁有合理的組織架構、健全的財務制度、完善的人員配備、生產和銷售產品的鏈條,產品售后都有保障;傳銷則以多層次直銷的金字塔模式運作,依靠“不斷發展下線、拉人頭方式獲取入門費用”來進行獲利,同時鼓吹“一夜暴富”,設立空殼公司給參與者洗腦,造成直銷的假象,是一種傳統意義上的“龐氏騙局”。
從社會價值上
直銷行業對國家市場經濟貢獻巨大。根據《世界直銷聯盟2022年全球直銷業績報告》數據顯示,全球直銷行業共創造1730億美元的業績,共1.149億名直銷獨立銷售代表。其中有6500萬人以全職或兼職工作的形式賺取補充收入。此外,作為全球最大的直銷市場之一,中國(大陸)活躍直銷代表人數達7375.14萬人,業績可達7011.85億人民幣,為數以十萬計的營銷人員提供創業機會,帶動直銷相關產業及直銷所在地區的經濟增長,成為中國市場經濟的強大支柱。
其在社會方面的積極作用也不可忽視。在《中國直銷行業企業社會責任報告(2020-2022)》中,2020年-2022年,盡管直銷行業經營受到一定影響,銷售業績普遍下降的情況下,直銷企業仍不忘初心,始終堅持回饋社會。據不完全統計,88家直銷企業中的25家企業累積為公益事業捐款、資助資金1.72億元,累積捐贈物品價值3.7億元,與2017-2019年的三年相比,接近一半的企業還略有增長,企業的公益行為帶動直銷員和經銷商捐款捐物價值8946萬元。
反觀傳銷,不僅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、社會治安秩序,還嚴重影響群眾的正常生活秩序和生命財產安全,危害國家安全和政治穩定、社會團結。一旦加入傳銷,絕大多數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,最終血本無歸,生活極其悲慘,不僅負債累累,還背負著眾叛親離的巨大壓力,有的被騙得親友反目、父子相向、妻離子散,有的傾家蕩產、家破人亡,甚至鋌而走險,搶盜殺人,無惡不作,直接影響社會穩定,是社會的毒瘤。
此外,國家也早就宣告直銷與傳銷之間的不同,從2005年國務院頒發的《禁止傳銷條例》、《直銷管理條例》就明確對傳銷與直銷進行區分。根據兩個《條例》和新修改的刑法關于組織領導傳銷罪的規定,可以看出一種是合法經營,一種是非法活動。
對比之下,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直銷與傳銷之間的巨大差異,這不僅體現在商業模式上,也反映在對待消費者的態度和行業發展的方向上。
如今隨著國內法律法規的日益完善,在行業與產品受到相關部門監督管理下,直銷和傳銷的界定真正有法可依。
直銷行業走向衰落是大勢所趨?不妨少夾縫中生存的悲觀
其實權健、華林事件的爆發,是直銷行業部分經銷商長久以來操作不規范等頑疾所致。正所謂“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”,但不能因為權健、華林這兩家公司就否認整個行業,這對其他89家拿牌直企也是不公平、不合理的。
針對直銷行業一直以來被誤解的熱點話題,國家層面一直在不斷努力著改變現狀。一方面,長久以來,各地監管部門一直跟著打擊傳銷規范直銷的國家政策方針走,一定程度上點明直銷與傳銷的區別,讓公眾能正確區分二者;另一方面,從近期3月1日國家市監總局主辦的直銷企業履行社會責任3·15圓桌座談會、2024年上海直銷企業自治聯盟第一季度會議、在甘分支機構座談會、朝陽區市監局組織召開直企座談會上,各地市監部門都在肯定直企在扶貧攻堅、鄉村振興、基礎教育、抗震救災等方面作出的積極貢獻,詳細問詢企業經營現狀及需要市監部門哪方面的幫助與支持,足以證明對直銷行業的認可。
除此之外,還有不少專家發聲。法制日報在《給合法直銷企業良性發展空間》中講到:直銷作為一種世界通行的銷售方式,自進入中國市場以來,一方面極大地激發了市場活力,創新了營銷模式;另一方面也因追求快速發展等原因,出現了各種問題,特別是早期公眾對直銷與傳銷的區別缺乏了解,也影響了直銷企業的形象。我們必須承認的是,直銷是合法的經營模式,直銷企業也是受到我國法律保護的企業。
中國新聞網《專家:社會公眾對直銷行業了解不足 應加強正面教育》一文中提到,“中國消費者協會專家委員會專家、北京市匯佳律師事務所主任邱寶昌表示,對待直銷,尤其是其中的保健類產品,要注意甄別,無需“神化”,也不必談之色變,將其“妖魔化”。同時,直銷企業和消費者都應學會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。他還指出,普通大眾對于直銷行業的了解和認識不夠全面,應進一步加強正面宣傳教育工作。”
?
另外,直銷企業還應通過舉辦公開的行業活動、發布行業報告以及參與社交媒體等渠道,向公眾傳遞直銷行業的價值觀和經營理念,加強對直銷行業的正面宣傳和教育,強調直銷與傳銷的本質差異,讓公眾更清晰認識直銷的合法性和可持續性。
其次,直銷企業可以提倡并敦促建立健全的市場監管機制,對內加強對直銷從業人員的培訓和管理,從而樹立直銷行業的良好形象,增強公眾對直銷的信任和支持;與政府部門、消費者組織等合作,共同開展消費者權益保護和反傳銷的宣傳教育活動,提高公眾對傳銷的警惕性,幫助他們識別和拒絕參與傳銷活動,有效防范傳銷的危害。
?
最后,道道輿情認為,《草木人間》確實起到一個向公眾普及傳銷知識的正面影響,讓大家清楚認識到直銷與傳銷二者不可混為一談,卻也為直銷帶來一定輿論和反向沖擊力,但二者從本質上早已分開界限。然而多數人主觀上認為“直銷企業都是打著直銷之名行傳銷之實”,顯然也有失偏頗,至少我國有嚴格的法律規范,從這一點上就說不過去。為此,道道輿情也要為直銷正名,法治國家、法治社會凡事要于法有據,是直銷還是傳銷要依法判斷,既不能主觀臆斷,也不能憑感覺猜測。

如今在直銷被污名化的今天,國家層面對直銷行業的認可以和不斷打擊利用直銷幌子行“精神控制”等傳銷之實的案件,更是為行業注入正能量。而《直銷管理條例》的即將修改也為直銷行業未來發展鋪好道路。現下東風正好,作為直銷人更要摒棄歷史的包袱,少一些夾縫中生存的悲觀,擺正心態,正面應對輿論挑戰,通過積極引導公眾正確認識直銷,建立公眾信心,共促行業健康發展,抵制傳銷的蔓延,既能讓直銷為社會經濟發展做出積極貢獻,自身也能獲得更廣袤的市場。